按照《关于确定大连市2019年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的通知》要求,由市工商联副主席张彦林牵头,围绕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良好环境课题,实地考察12家实体民营企业,主持召开市(区)工商联主席、市民营企业家代表及商协会组织负责人代表等座谈会5场,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500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提出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良好环境的办法举措。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017行动计划》,组织“民企大连行”活动、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热潮,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增强创新发展活力,有力地推动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1-5月份全市新增企业数27000户,其中民营企业25000户,占新增企业93.8%;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达69.3%,比上一年全年增加8.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33.8%,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调研中,我们对22家营业收入超2亿元民营企业进行统计,2018年与2017年相比,营业收入3家减少,19家增加,平均增长率12.39%;净利润7家减少,15家增加,平均增长率17.19%,反映出我市上规模民营企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已突破71万户(民营企业25万户,个体工商户46万户),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关键时刻,民营经济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稳定经济、增加税收、技术创新、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从经济贡献率看,2017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8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2%;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74.8亿美元,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量28.7%;完成民间投资934.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56.6%;各区市县财政收入85%以上由民营经济创造;从科技贡献率看,全市80%以上的科技企业是民营企业,2016年-2018年全市认定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分别为144户、226户和441户;获省专精特新产品分别为269个、335个和106个。民营企业获得辽宁名牌124个,占全市80%,大连名牌222个,占全市85%。民营企业设立技术中心超过120家,上市融资民营企业累计达3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8家,“四板”挂牌企业526家。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民营企业533户,增长65.5%,民营企业高技术服务投入占全市高技术服务投入比重为59.2%,远超国有和外资企业的14.1%和26.7%;从税收贡献看,2018年我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达到445.7亿元,实现地方公共预算收入255.6亿元,分别占全市税收和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38.1%、44.9%,增速分别为11.9%、11.0%。全市纳税百强企业中有51户为民营企业,共实现税收165.9亿元,占全市税收14.2%,占百强企业税收31.0%;从就业贡献看,民营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口的75%以上,每年吸纳社会就业人数超过8万人。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及东北地区前列,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无论是体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落后,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进入新常态后,民营经济增长趋缓、发展步履艰难,呈现出动能不强、活力不旺、后劲不足的疲软状态。
一是数量规模偏小、经济总量徘徊不前。发达的民营经济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和规模优势,我市既缺少足够的市场主体储备,也缺少民营企业“大块头”。从数量规模上看,我市的市场主体数量约71万户,宁波超过90万户,武汉超过110万户,青岛超过130万户,广州超过了200万户,深圳超过了310万户(见表1)。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市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虽然均保持50%以上,但总量逐
表1 2018年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累计在册市场主体数量比较
城市 |
户数 |
排名 |
同比增长 |
排名 |
西安 |
1481469 |
4 |
45.83% |
1 |
济南 |
792912 |
10 |
20.38% |
3 |
广州 |
2056761 |
3 |
17.46% |
5 |
哈尔滨 |
785298 |
11 |
14.17% |
7 |
青岛 |
1339393 |
5 |
12.83% |
9 |
厦门 |
589310 |
15 |
19.60% |
4 |
成都 |
2274340 |
2 |
29.45% |
2 |
杭州 |
1114755 |
8 |
12.42% |
10 |
南京 |
1277731 |
6 |
13.70% |
8 |
武汉 |
1183744 |
7 |
10.14% |
12 |
宁波 |
942947 |
9 |
8.23% |
13 |
沈阳 |
779868 |
13 |
14.71% |
6 |
大连 |
711177 |
14 |
7.60% |
14 |
长春 |
779917 |
12 |
10.56% |
11 |
深圳 |
3119108 |
1 |
1.90% |
15 |
年减少、增速持续放缓,增加值由2015年的4407亿元逐年减少到2017年的3834亿元,其它指标同比也出现较大降幅,与部分城市相比,我市民营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见表2)。表2中所有的城市的民营经济增加值都呈正增长,且增速很高,而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呈负增长,且负增长率很高。
表2 2016-2017年我市与部分城市民营经济增长情况对比
城市 |
2016年 |
2017年 |
||
|
增加值(亿元) |
增长率(%) |
增加值(亿元) |
增长率(%) |
大连 |
4040 |
-8.1 |
3834 |
-5.1 |
广州 |
7821.4 |
8.6 |
8563.1 |
9.5 |
杭州 |
6586.1 |
10.7 |
7561 |
14.8 |
成都 |
5900.6 |
13 |
6746.4 |
14.3 |
佛山 |
5480.7 |
8.2 |
6067 |
10.7 |
武汉 |
5070.6 |
9.7 |
5614.3 |
10.7 |
南京 |
4700 |
9.8 |
5376.4 |
14.4 |
合肥 |
3384.9 |
12 |
3847.8 |
13.7 |
西安 |
3314.2 |
8.3 |
3962.5 |
19.6 |
哈尔滨 |
3294 |
8.3 |
3441.7 |
4.5 |
长春 |
2754.2 |
8.3 |
3265 |
18.5 |
东营 |
2069.6 |
1.02 |
2249.7 |
8.7 |
二是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从产业结构看,我市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截至2017年,全市19,7749户在营私营企业三次产业分布比重为2.9:19.3:77.8,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四多四少”: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加工型企业多,创新型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以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私营企业行业分布为例(见图1),50%的企业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
图1 大连市2017年重点服务业民营企业行业分布
邮政和房地产等行业,而信息软件、科研、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等新兴服务行业的企业仅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1%、10%、4%、2%和4%。宁波民营经济中制造业比重高且多属于消费型,稳定性和安全性更高,抗政策和经济风险能力更强,商品流通属性更强,能带动下游批发零售业企业的发展。从投资结构看,2015—2018年,我市每年民间投资虽均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成以上,但房地产投资占民间投资总额的比重逐年增大,由2015年的22.9%猛增到2018年的45.9%(见表3)。从外贸结构看,民营企业仍以一般加工贸易为主,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较少。基础产业、高端制造业、绿色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
表3 2015-2018年大连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年份 |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民间投资(亿元) |
||
总额 |
房地产 |
房地产占比(%) |
||
2015 |
4559.3 |
2768.4 |
633.3 |
22.9 |
2016 |
1436.4 |
766.9 |
367.6 |
47.9 |
2017 |
1652.8 |
934.8 |
413.1 |
44.2 |
2018 |
1819.7 |
1094.7 |
502.5 |
45.9 |
三是企业实力相对较弱。从规模实力看,带动力强的领军型、骨干型企业并不多。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202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4座城市,南京、广州、武汉、青岛等城市成为新兴独角兽企业集聚地,有10座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而我市仍然是空白。从竞争实力看,2016—2018年,我市每年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只有4个,且基本是老面孔(见表4),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部分重点城市分布表(见表5)显示,我市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基本处于下游水平。从研发实力看,目前,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只有7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18家,科技型企业约20000家,分别占在营私营企业总数的0.37%、0.56%和10%,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不具有研发能力。
表4 大连市2016—2018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情况
年度 |
入围门槛(亿元) |
辽宁省 |
大连市 |
|||
数量 |
企业名称 |
营业收入 (万元) |
排名 |
|||
2016 |
101.75 |
7 |
4 |
大连万达集团 |
29016000 |
6 |
大连亿达集团 |
2646729 |
171 |
||||
环嘉集团 |
1602582 |
357 |
||||
锦联控股集团 |
1208869 |
417 |
||||
2017 |
120.515 |
6 |
4 |
大连万达集团 |
25498000 |
9 |
环嘉集团 |
3536431 |
147 |
||||
大连金玛集团 |
1684521 |
351 |
||||
锦联控股集团 |
1307303 |
457 |
||||
2018 |
156.84 |
6 |
4
|
大商集团 |
28080516 |
10 |
大连万达集团 |
20185589 |
17 |
||||
环嘉集团 |
3838626 |
187 |
||||
大连金玛集团 |
1775527 |
438 |
表5 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部分重点城市的分布
城市 |
民企 数量 |
城市 |
民企 数量 |
城市 |
民企 数量 |
城市 |
民企 数量 |
城市 |
民企 数量 |
杭州 |
36 |
上海 |
18 |
重庆 |
14 |
南京 |
11 |
成都 |
6 |
深圳 |
26 |
宁波 |
17 |
南通 |
14 |
绍兴 |
11 |
台州 |
6 |
无锡 |
20 |
温州 |
15 |
广州 |
13 |
常州 |
9 |
佛山 |
6 |
苏州 |
19 |
北京 |
15 |
东营 |
12 |
临沂 |
7 |
大连 |
4 |
三、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实力不强、创新不快,除受低成本优势日益弱化、各类要素资源约束较重、宏观环境持续趋紧、外部不稳定因素不断加剧等因素制约外,民营企业反映更集中、反响更强烈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六难”上。
![]() |
民营企业落实政策风险大,担心政策失误被追责,一些招标单位为了提高“安全系数”,对投标方的资质、以往业绩、资金等方面设置过高门槛,导致一些优质的中小民营企业被拒之门外。二是招投标制度不够规范,招标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设置障碍,明招暗定、指定定点服务企业、对招标代理机构疏于监管等不规范的问题。
![]() |
(二)投资融资难。投融资难是我市民营企业创新路上的痛中之痛。一是银行惜贷、压贷。目前商业银行仍主要以国有或大型企业为信贷对象,对具有创新能力的轻资产型小企业,因其资产规模尚未形成、产品不定性、管理不够规范而惧怕风险,或不予贷款,或上浮基准利率,致使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加难。二是民间资本风险高。我市民间资本市场发育缓慢,尚未形成价格竞争机制,加之运作不规范和监管缺失,导致民间借贷利息高、风险大,使许多为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背负沉重的负担和风险。三是上市融资步伐迟缓。部分民营企业在上市改制过程中,因产权不清、建设手续有瑕疵、证照不全等问题影响上市进程。目前,我市民营企业上市有33家,而深圳达380多家、宁波93家、青岛40余家。四是一些部门和单位拖欠企业账款,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据统计,被拖欠债务的民营企业占48%,而其中债务清收困难的企业占84%。五是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受整个东北发展形势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民营企业在寻求项目投资、开展区域合作、拓宽国际市场中屡屡遭遇“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尴尬局面。
![]() |
![]() |
(三)科技创新难。创新体系不完善是我市高新技术民营企业难以创新的主要瓶颈。一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2016年大连市全社会R&D经费总投入132.8亿元,占GDP比重为1.97%,低于全国2.11%的平均水平,国内前十位创新型城市大多在3%以上(见表6);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R&D
表:62016年国内部分城市研发投入情况
城市 |
研发投入(亿元) |
占GDP比重(%) |
城市 |
研发投入(亿元) |
占GDP比重(%) |
城市 |
研发投入(亿元) |
占GDP比重(%) |
北京 |
1479.8 |
5.94 |
南京 |
320 |
3.05 |
宁波 |
214 |
2.50 |
深圳 |
800 |
4.10 |
天津 |
537 |
3.00 |
东莞 |
157 |
2.50 |
上海 |
1030 |
3.80 |
长沙 |
270 |
2.90 |
广州 |
451 |
2.30 |
厦门 |
118 |
3.11 |
青岛 |
263.7 |
2.84 |
济南 |
142.5 |
2.18 |
武汉 |
370 |
3.10 |
无锡 |
260 |
2.82 |
成都 |
258 |
2.12 |
杭州 |
343 |
3.10 |
苏州 |
416 |
2.70 |
大连 |
132.8 |
1.97 |
合肥 |
194 |
3.19 |
佛山 |
224 |
2.60 |
郑州 |
142 |
1.78 |
经费投入强度为1.62%,低于全国1.9%的平均值;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占比为15.9%,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2017年虽然大连市R&D经费投入实现了超20%增速的较快增长,首超全国平均水平,但仅从R&D投入主体—企业投入看,R&D经费的增长动力仍显不足。二是创投基金引导功效不强。我市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虽大,但主要投向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股权收购等风险小、收益稳的成熟企业,很少选择初创期、成长期和有前景但风险较高的民营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集成电路、军工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和省级创投基金要求使用的政府担保,极少注入私募基金投向本地民营企业。天使、风险等创投机构也较缺乏。三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我市虽已建立了若干个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普基地,但类似中科院化物所这种技术手段先进,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还是凤毛麟角,产业集聚度高、行业内企业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也比较缺乏,特别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要求,能够满足众创需要的跨区域跨行业的新型研发和服务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四是本地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大连拥有30家高校和多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并不缺乏先进科技成果,问题在于限于各种条件限制不能本地转化,主要是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尚未突破,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四)招人留人难。人才匮乏尤其是研发实用型人才稀缺,是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一是引进政策的制约。企业反映,我市现行人才引进政策门槛较高,纳入创新性研究人才支持计划的主要限定在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范围中,门槛过高,相当一部分企业急需的研发实用型人才被挡在了政策门槛之外。二是企业自身的制约。民营企业
相对外企国企地位弱势,再加上其背后所隐藏的体制、管理、文化等因素,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此外,民营企业为减少人力成本,过分精简管理和职能人员,导致人才难聚、难留。三是人才资源稀少的制约。近年来各省市把构筑人才高地作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纷纷出台颇具诱惑力的引进政策,吸引我市大批优秀人才跳槽流出,导致我市本就稀缺的人才资源更加匮乏。以博士为例,据统计,全市博士新增就业人数由2015年的4362人骤降到2017年的885人,降幅近80%。
![]() |
(五)政策支持难。政策支持力不够、执行力不强,也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艰难跋涉的重要原因。一是政策层面。尽管市区政府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但一些政策或前瞻性不够、针对性不强,或措施不衔接不配套,或缺乏实施细则无操作性,导致政策“雷声大雨点小”;有些政策没有紧随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作出相应调整,致使企业享受政策受限。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时常受到歧视。如在项目招标、政府采购上,对本市民营企业产品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没有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二是执行层面。不少部门出于对民营企业落实政策风险大而惧怕担责的心理,致使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掉链子”;有的部门囿于自身利益,落实政策“打折扣”;有的部门间相互不配合而“中梗阻”;有的执行人员因知识能力不足,执行政策“走样、变形”;有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是通过熟人和朋友了解政策,削弱了政策 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
![]() |
(六)成本下降难。虽然政府出台不少减税降费政策,但民营企业依然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企业综合成本仍然偏高。据税务部门反映,我市土地使用税税率在12元以上的高税率土地面积及税收分别占比9.5%和2.9%,高于宁波0.6和5.2个百分点、高于青岛0.8和4.9个百分点;土地使用税税率在6元以下的低税率土地面积及税收分别占比61.6%和47.3%,低于宁波12.4和12.6个百分点、低于青岛37.7和34.2个百分点;2017年我市在岗职工社平工资分别比青岛、宁波高28.5和24.9个百分点,社保费率与青岛持平,但比宁波高6个百分点。
![]() |
推动构建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不能简单比拼优惠政策和降低要素成本,唯有优化营商环境才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需求和营造一流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目标还存在较大距离。据东北大学对我市营商环境开展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与2018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上海市排名相比,除纳税、跨境贸易和执行合同指标比上海市排名略靠前外,其余指标均与上海市排名持平或落后,其中差距较大的是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办理施工许可指标,其中开办企业指标落后上海市45位,获得电力指标落后50位,办理施工许可指标落后19位,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必须把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营商环境,放在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对标上海,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民营企业最大的期盼。一是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地位。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实施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对具备相应行业资质的民营企业,在参与政府主导的重大项目中,禁止设置限制门槛或隐性壁垒。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重大投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完善招投标制度。除需保密或涉及商业秘密的项目内容,招投标公告、资格审查、备案等全部网络化、电子化,确保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认真落实辽宁省关于各级部门年度采购项目预算总额中,预留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三是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民间资本特点,切实向民间资本推介一批做得了、做得好、具有良好预期的PPP投资项目。对标上海,全面开放民间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对各类投资主体一律同等对待,不对民间投资设置附加条件;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作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民营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比重;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市级部门年度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比例不低于60%。
(二)推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是加强金融诚信环境建设。加快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机制,依托大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大连”网站,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制度,提高失信成本,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动银企互信。二是有效运用好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特别是种子期、起步期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投入。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储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为重点,在国家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辽宁省创投基金等投入中争取更大份额,或与国内成熟的私募基金合作,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重点产业研发创新和转型升级。吸引、鼓励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以股权、债权投资形式吸引高端创新团队来连创办企业。三是完善“政银担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融资对接活动,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安全风险补偿和转贷机制,壮大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力,创新担保机制,降低担保费率,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和续贷难问题。四是争取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支持。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总行对我市企业提供融资优惠,争取“一行两会”对我市的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落实相关金融政策,不盲目抽贷、压贷。对标上海,设立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帮扶渴望发展,却受困于资金的民营企业顺利跨坎;实施“中小企业千家百亿信用融资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优质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加大融资担保力度,逐步将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扩大至100亿元。
(三)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一是多渠道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首次认定和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奖励。继续实施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券制度,扩大使用范围。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形成的科技成果向科技型小微企业转移转化。搭建创新与资本结合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二是构建新型创新服务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为导向,依托龙头企业,探索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共享、技术创新、产业链接、集聚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撑。采取公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着力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构建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组织于一体的新型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规划布局国家大科学中心。借助高新区民营高科技企业聚集的优势条件,积极与上海开展科技合作,争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大连设立分中心,配套布局服务平台和科研生活区,建设以重大基础科学设施为核心,集技术及专利信息搜索、保护管理、确权评估和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和服务生态系统,有效推动科研成果在大连就地转化、开花结果。
(四)着力解决招难人难问题。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应以市场需求调整认定标准,避免学历、职称、论文发表等硬性指标的限制,真正将能突破关键技术、真有才干、真有成果、真能推动技术创新的实用型人才纳入引进范围,并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可把薪资列为人才认定标准参考项。二是加快招才引智步伐。实施四类民营经济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工程,打造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创新创业队伍、新毕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队伍、海归人才创新创业队伍和职业经理人创新创业队伍。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开辟包括落户政策、补贴额度、住房保障、社会保险接续、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的绿色通道,让人才留得住,企业用得上。三是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育培训。采取社会办学、政府补贴的形式,免费为民营企业提供培训。帮助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引导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向民营企业流动,解决企业招工难、技工荒及用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四是支持我市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工作,支持其自定标准、自主评审、自主发证。
(五)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一是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限,进一步减少土地使用税的税率级次,调低土地使用税的税额标准。对个人出租房屋采用优惠税率实施简易征收,从实质上减轻承租企业的税费负担。二是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建议我市基本医疗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缴费基数改为全口径社平工资标准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全口径社平工资标准,降基数、降费率同步发力,让企业轻装上阵。三是鼓励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由租转购,在购置土地或购买自用生产用房时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四是不得以评比、达标、表彰等任何形式向企业收取费用或变相收费。对标上海,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过程中,采取“减税降费计算器”轻松算账单、“精准制导”随着企业送优惠等办法,充分发挥随收大数据作用,锁定符合条件的纳税人,着力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让优惠政策能够应享尽享。
(六)强化政策落地落实。一是优化政策供给。清理废除防碍公平竞争的政策和做法,颁布企业平等准入“负面清单”。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让涉企政策“不跑偏”、更接“地气”。以高端制造、集成电路、储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调整和完善企业用房、用地、用电等优惠配套政策。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收费清单制度,切实防止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经营行为的不当干预,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对标上海,网上申报率超过99%,网上认证率超过95%,智能坐席语音识别率已达到90%。90%的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市民办房产证,从40多天缩短到5天。小微企业申请电力,从过去的20万元,变为现在的零支出。出口货物从24小时将至30分钟。上海“用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发展指数”“从以部门为中心转向以企业为中心”。上海将行政审批等职能下放到区级,窗口人员工作和人事统一归营商局管理,解决工作、人事两张皮问题。
三是健全执行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政府网站及培训解读、编辑简易手册等形式,加强大政策宣传力度,尽最大可能让民营企业知晓、理解、享受政策。持续开展政策落实效果第三方评估工作,健全督查考核激励机制,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推进解决政府拖欠款、招商承诺不兑现、净地不净等问题。
(七)营造尊商、重商、富商的氛围。一是营造社会氛围。加强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宣传,建议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定期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大会,发布“大连市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大连市优秀民营企业”,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鼓励支持优秀企业家在群团组织兼职,赋予民营企业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地位;全市有关重要会议安排优秀企业家列席,聘请杰出企业家为政府高级顾问,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工作,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完善合理的容错机制,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和帮助,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精准开展民营企业家培育工作。建立融教育引导、创业创新、示范交流、社会责任为一体的培育机制,下更大气力造就一支热爱大连,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成为我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开拓者和生力军。三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借鉴上海市政府成立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研究和推进解决民营经济重大问题,听取民营企业意见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将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克服困难、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考察范围。发挥工商联及商协会组织作用,深入民营企业了解情况,积极反映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改革创新。